• English
  • 简介
    院士致辞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往事悠悠
    今日天文系
  • 人员
    本系教师
    兼职教授
    离退休教师
    离职教师
    博士后
    行政人员
    研究生
    本科生
  •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学术交流
    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EAST
    Introduction of EAST
  • 学生培养
    简介
    本科培养
    本科报考须知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报考须知
  • 天文暑期课堂
    简介
    2022年全国中学生天文暑期课堂参营通知
    2022年全国中学生天文暑期课堂将于7月16日线上举行
    2021年全国中学生天文暑期课堂将于7月24日线上举行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天文台/北京天文馆联合举办 2020年中学生天文暑期讲座报名通知
    北京大学2019年中学生暑期课堂(天文学)招生简章
    北京大学地图(附KIAA研究所路线图)
    往届暑期课堂活动集锦
  • 招聘信息
  • 天文校友
    学子寻踪
    本科生校友
    研究生校友
  • 北大天文
    天文学系
    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北京天体物理中心
  • 相关天文网站
    国内天文网站
    国外天文网站
  • 简介
    院士致辞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往事悠悠
    今日天文系
  • 人员
    本系教师
    兼职教授
    离退休教师
    离职教师
    博士后
    行政人员
    研究生
    本科生
  •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学术交流
    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EAST
    Introduction of EAST
  • 学生培养
    简介
    本科培养
    本科报考须知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报考须知
  • 天文暑期课堂
    简介
    2022年全国中学生天文暑期课堂参营通知
    2022年全国中学生天文暑期课堂将于7月16日线上举行
    2021年全国中学生天文暑期课堂将于7月24日线上举行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天文台/北京天文馆联合举办 2020年中学生天文暑期讲座报名通知
    北京大学2019年中学生暑期课堂(天文学)招生简章
    北京大学地图(附KIAA研究所路线图)
    往届暑期课堂活动集锦
  • 招聘信息
  • 天文校友
    学子寻踪
    本科生校友
    研究生校友
  • 北大天文
    天文学系
    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北京天体物理中心
  • 相关天文网站
    国内天文网站
    国外天文网站
English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中心

      北京大学“星空、科幻与AI”交流活动在科维理所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4-05-04

      5月3日,天气晴好,春风和煦。为迎接北京大学126周年校庆,“星空、科幻与AI”交流活动在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成功举行。100多位社会各界人士及校友应邀来到燕园参加了此次活动。

      交流活动现场

      下午2点,“星空、科幻与AI”交流活动正式开始,由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姜方周主持。参加此次交流活动的嘉宾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亚洲部部长戴甚彦,李启斌基金会理事长、洛克菲勒基金会全球董事会董事李亦非,世界科幻雨果奖获得者、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中国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发起人、《流浪地球2》科学团队制片人王姝,创新工场CTO兼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波士顿大学天体物理博士、软通控股有限公司CEO刘天星,北大99级化学系校友、华纳创新CEO胡运兴,北大 00级电子系校友、广东东莞铁塔公司总经理林静等,EAST望远镜筹委会部分成员、多位北大校友及天文系和科维理所老师和同学们也参加了活动。

      主持人姜方周

      科维理所所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何子山首先致欢迎词。热烈欢迎大家在北大相聚,非常荣幸看到各位嘉宾能莅临“星空、科幻与AI”交流活动。他指出,天文学是仰望星空的科学,与科幻和AI有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从嘉宾分享中取得很多收获。天文学是以观测主导的科学,希望由北京大学牵头建设的亚洲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EAST项目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何子山致辞

      随后,嘉宾代表、李启斌基金会理事长、洛克菲勒基金会全球董事会董事李亦非致辞。她回忆了自己与父亲-原北京天文台李启斌台长同游世界各大天文台、与中国天文一起成长的故事。耿耿银河星作伴,茫茫宇宙月为邻,李启斌先生作为北京天文台创始人之一,为中国天文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生前还在北大讲授“天文与艺术”本科生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李亦非强调,人类在整个宇宙中是渺小的,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谦卑之心。她对广大莘莘学子提出殷切期望,鼓励他们把热爱的天文研究做下去,为中国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亦非致辞

      接下来是本次活动的一个特殊环节。为感谢创新工场CTO兼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校友对北大天文学项目的慷慨捐赠,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亚洲部部长戴甚彦老师和科维理所所长何子山教授分别为他特别颁发了感谢状和致谢牌。

      戴甚彦、何子山为王咏刚颁发感谢状、致谢牌

      随后是报告分享环节。北大物理学院天文学系主任、科维理所副所长吴学兵教授报告主题为《探索宇宙的大型天文望远镜》。他回顾了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大型天文望远镜对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光学望远镜的现状,以及中国缺乏大型光学望远镜对中国天文学研究发展的掣肘,表达了希望通过社会捐赠等多元化投入建成亚洲最大的8米EAST光学望远镜的热切期盼。

      吴学兵作分享

      北大天文学系博士生、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特许摄影师,8KRAW Premier签约摄影师王凯翔作了《追逐宇宙微光》的天文摄影分享。一张张精美的天文摄影照片讲述了他从15年前第一次用相机记录日全食开始改变了人生轨迹的故事,一个对天文懵懂的城市少年开启了天文爱好者之旅。这15年里,他追逐过各种天象,从满洲里草原上的带食日落,到南天的璀璨银河。从冰岛的极光爆发,到今年4月的美国日全食……王凯翔同学用自己拍摄的美轮美奂的星空摄影图片给嘉宾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王凯翔作分享

      接下来的才艺表演环节,天文系博士生曹顺顺同学的吉他弹唱《Starman》柔情款款,歌曲与本次活动主题颇为契合。天文系本科生李火骏同学带来的歌曲《克卜勒》,寓意要寻找自己的梦想并且努力做到最好。才艺表演展现了北大学子的才情和风貌,让嘉宾们领略了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风采,也让到场的小朋友们感受到了北大学子榜样的力量。

      曹顺顺、李火骏才艺表演

      短暂的茶歇后来到下半场的嘉宾分享。首先由世界科幻雨果奖获得者、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带来题为《未来折叠与科技人文主义》的分享。开场的问题“人类未来是折叠的吗?”引发了嘉宾们的思考。接着,她从人工智能、VR、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方面展望了技术前沿发展趋势,并指出科技人文主义是人类的发展方向。

      郝景芳作分享

      中国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发起人、《流浪地球2》科学团队制片人王姝校友带来《借势传播:科学与影视融合的潜力空间》的分享。她指出,近年国产科幻影视作品中的成功案例,“科学与影视融合”无一例外地参与其中,现实中的“科学”借此在科幻电影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独行月球》是中国科幻电影中首次出现“科学顾问”。相比《独行月球》中的牛刀小试,到《流浪地球2》中,科学家群体的参与更具规模、更成体系,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也更具深度。她强调,更高的科学素养比例,意味着更多高素养、高要求的观影群体正在形成,中国科幻影视产业前景广阔。

      王姝作分享

      创新工场CTO兼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校友作了《人工智能与仰望星空》的分享。他深入地比较了人类的科学思维与人工智能算法、引力透镜分析与人脸特征识别、系外行星发现与垃圾邮件过滤、天文图像预测与人工智能绘画,介绍了GPT-4直接参与科研的场景和GPT-4创作的科幻微小说《最后的算法》。他指出,人工智能将会成为未来科学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宇宙的真正规律,其实就是你们——所有观测它、研究它、居住在其中的生命的总和。”

      王咏刚作分享

      最后,在主持人生动的引导下,活动进入提问环节,到场观众针对嘉宾的分享分别提出了问题,由嘉宾一一做出了耐心的解答。本次交流活动激发了大家对浩渺宇宙、神秘科幻和人工智能的无限神往,也让我们对建成亚洲最大的通用光学望远镜EAST项目充满了期待和责任感。各界人士齐聚北大“星空、科幻与AI”交流活动,对北大天文学科发展给予了更多支持,则让我们朝着这个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与会嘉宾合影

      ----友情链接----
      ---- KIAA ---- ---- 国家天文台 ---- ---- 学术报告 ---- ---- Lunch talk ---- ---- 本系邮箱 ---- ---- 本系FTP ----

      北京大学理科2号楼2901, 邮编: 100871,电话:62751134, E-mail:yaojie[at]pku.edu.cn